2012年6月28日 星期四

《未來工作在哪裡》用三種有意義的轉變,走出自己的路


現代人的生活變得越來越片段化,工作過量和時間高度壓縮的情況在未來幾十年會越演越烈,將會降低我們的專注力,破壞我們實際去觀察和學習的能力。可以預期的是,如果這種情況未改變,我們和下一代的工作生活將更瘋狂、更聚集於工作,也就失去隨興創造和玩耍的樂趣。這樣的結果,可能讓我們過於窮忙,成為未來的「新貧族」,不但無法變得很有錢,還可以損失我們生活的品質和淨損心靈貨幣。最近偉晉甫看完《未來工作在哪裡》一書,作者林達.葛瑞騰(Lynda Gratton在書中提出,有三種有意義的轉變來走出自己的路,將心得分享給讀者:

   
轉變一:從淺薄的通才到跨領域專才
    在高度連結的全球化和科技化世界,有數以千計或甚至數以百萬計的人和你具備相同的知識背景,他們拿比你低的薪水,卻能以更快的速度,運用相同的知識,把工作做得更好。因此,你必須更懂得找出自己與眾不同的特色,加強自己的專業深度,投入時間和資源建立自己的知識和技能。換言之,你必須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和高手。
   
然而,只專精單一領域是很危險的,你的位置和專業領域有可能某天會被他人取代;一旦遇到經濟不景氣、大家一起放無薪假的時候,你很可能就是被列入資遣的人選之一。因此,你必須先在一個領域深度紮根,之後再跨越到相關領域,讓自己真正具備「不可取代性」的優勢。例如,同樣是電子工程師,每個員工們都是生產線上的「機器」,每天固定用同樣的模式組裝同樣的東西,大家看起來都是平凡且規格一致的小螺絲釘;但假如你擁有比別人多一項的優勢技能,具備「管理」或是「策略開發」的能力,就樹立了自己在公司的品牌定位。在這跨領域的發展過程中,你必須積極開發和運用自己的知識資本,這也就是偉晉平時所說的,藉由上課、閱讀、學習以及深度對談等方式,去累積自己多元廣博的知識,才能淬鍊自己的智慧。如果你過度侷限自己原來的領域或在你的岡位上疲於奔命,就會無形中喪失瞭解自己潛能或持續學習的機會
   
未來十年,除了一向深具價值的職業生涯外,包括微型創業、開創社會企業及推動草根運動在內的職涯發展方向將變得很重要,愈來愈多企業將重要工作外包給獨立作業的個體戶。個體戶的工作模式是提供你運用與結合領域專才以及建立個人品牌的機會,比如媒體應對訓練師、創意顧問、家庭教育顧問……等等。
   
也因此,你可以把你熱愛從事的事情當成是你工作,在結合你的技術,就可以是這塊市場領域的賣點。而追求自己的志趣對於未來工作生涯非常重要,因為如果你找到自己愛做的事,就比較可能堅持下去,而且把它當作有意義的經驗;到了此種境界後,工作背後的驅動力不再是獲取高報酬和滿足消費慾望,而是創造性的體驗和意義。在傳統官僚體制或公司中,我們習慣根據別人付我們多少報酬,而不是自己生產了多少,來定義自我價值和工作的價值,這使得我們對於自己越來越疏離,在找不到自己熱情或興趣的時候,你的工作就不可能展現明顯的創意結果。偉晉自己也是微型創業者出身的,所以在此較能愷切的將我的看法說出來。


轉變二:從孤立的競爭者變成創新的連結者
    對於如何成為贏家,我們必須有不同的思考。你渴望在人群中脫穎而出,群眾智慧有助你出人頭地。這正是未來你要成功的第二個重大轉變:從孤立的競爭者變成創新的連結者。

    在我們職涯與人生過程中,社會資本,也就是所擁有的人脈,對我們來說是很重要的。人脈有兩種:一種是與你志同道合的親密戰友,你們的關係緊密穩固,能帶給你莫大喜悅。150法則》一書中告訴我們,我們的大腦一生中只能最多容納150個人際關係,但是真正與你有真誠且親密互動大約只有15人,你可以把這些親密朋友視為你的人生導師,大家透過共鳴的交集,才能讓關係更加和諧、信任與融洽,你們是互相影響且能共同成長的。另一種則是你的創意智囊群,你們雖然關係比較淡薄,但他們能讓你連結到各種不同的群體;而這些關係和網絡的深度及廣度未來將變得愈來愈重要,你必須刻意建立並經營人際網絡。例如平時我們在某個場合或在網路facebook認識的人,也許你跟他不是很常往來,但這樣的關係聯結卻可以發揮很長期且微妙的作用;如同之名企管顧問理查‧科克(Richard Koch《超級關係》一書中告訴我們,構成我們人際關係網路的人有三種,一種是「強連結」,又一種是「弱連結」,第三種是「社群」,其中強連結是指我們的親密朋友或家人,弱連結是與我們泛泛之交、不太熟識的人,但是弱連結卻可以帶來寶貴的知識、機會與創新,他的人際力量有時後可以超越強連結關係。所以,就《未來工作在哪裡》一書所說,我們平時必須要創造、培養並利用這些弱連結關係,縱使對方只是你facebook朋友名單的一員,你仍然可以從平時的「按讚」、「轉分享」或討論與回答問題中,知道對方是不是認同你,你也能判斷在某些方面直接或間接互動中可以得到什麼收穫,而說不定哪天你的發展機會就是從這些弱連結關係中產生的。
   
社會學家格蘭諾維特(Mark Granovetter發現,求職的主要資源來自朋友的朋友,或不太熟的泛泛之交。這些人往來的圈子和你不一樣,反而能提供不同的資訊。如果你一天到晚都只和熟人、鄰居、同事在一起,他們的生活圈子和你差不多,他們不太可能告訴你一些你不知道的事情。因此,維持一個龐大鬆散的泛泛之交的網絡有個好處,你的資訊來源會變得更寬廣,因為你認識的人背景愈多樣,你的資訊來源就愈廣泛。你就可以利用這樣的關係連結來交換彼此經驗、知識並結合人脈社群之中共有的資源,求取創新的機會。
   
林達.葛瑞騰(Lynda Gratton)認為,想建立創意智囊團,不能只有「推力」,只是一味地想多接觸一些人、多記幾個名字、廣結人脈;也必須有「拉力」,讓不同的人都對你產生興趣,把他們吸引過來。偉晉個人認為,人脈的締結主要不是靠路上或社交場合不斷發名片,不斷推銷自己;最好的方式是不斷提升自己的層次與外在修養,自然會吸引一些與你同頻率以及有共鳴層次的人過來


轉變三:從貪婪的消費者變成熱情的經驗創造者
    情感資本對我們職涯發展過程中也是很重要的心靈力量,情感資本關係著我們自我暸解的程度,以及夠不夠勇敢採取行動。你必須認真思考你想過什麼樣的工作與生活。偉晉平時常在說,我們必須夠瞭解自己、同理自己,才能找到我們真心想要過的生活,並且努力實踐。
   
過去幾十年來,如何讓工作與生活變得更平衡,一直是備受重視的議題。許多人漸漸領悟到,工作最重要的是累積經驗,而非賺取更多的金錢與物質。未來我們將逐漸揚棄金錢與消費至上的心態。傳統工作觀追求的是高薪酬和高消費,過去二十年來,已開發國家中許多人愈來愈貪得無厭,拚命花錢和消費。這種工作觀帶來的後果愈來愈明顯;拚命工作賺錢,把賺來的錢拿來消費,從中得到滿足與快樂,這樣的傳統工作觀已不合時宜。
   
傳統工作觀的核心概念是:工作是為了賺錢,但當我們前瞻工作的未來時,我們必須問:工作真的只是為了賺錢嗎?當然無庸置疑,金錢在工作中扮演關鍵角色。如果我們從工作中獲得的報酬根本不敷所需,工作可能帶來的其他體驗就變得毫無意義。然而我們開始明白,更多的金錢根本買不到更多的快樂。那些受傳統工作觀影響的人會高估金錢和地位的重要,低估豐富的體驗帶來的快樂,但實際上工作和生活中的許多樂趣都無法用價錢來衡量。工作生活中能帶給你最大樂趣的部分往往是非賣品,幾乎都無法在市場上用金錢買到。
   
沒有人強迫我們非得每個週末加班不可,或只花很少的時間陪小孩,正如同其他人也不是被迫買豪宅和名車一樣。如果我們想行使自由意志,就必須做出選擇。無論在任何情況下,總是找得到替代方案。因此,在思考工作的未來時,我們必須深思熟慮後審慎抉擇,而不是在不自覺或被動度日的情況下,遵照老闆的指示或遷就他人的期望而讓選擇自然發生,卻始終不肯好好自己承擔責任,如此只會導致在我們需要勇氣的時候表現怯懦,在應該自我克制的時候卻有勇無謀。
   
我們已經看到愈來愈多Y世代年輕人希望工作的目標不只是為了賺錢和消費。反而當選擇增多,選擇的後果也愈來愈清楚之後,許多人將選擇既能實現個人抱負、又能保有平衡生活的工作方式。未來我們將不再拚命追求大量消費,取而代之的是其他的志向與熱望,例如家庭生活品質、對朋友的深度關愛,或開創既有趣又有意義的工作生涯,或重新聚焦於創意和藝術。  
 
  正向心理學研究顯示,人如果從事自己熱愛且有意義的工作,就會較能享受工作的歷程,才能產生忘我的「心流」(flow)效應。偉晉認為,一旦真心投入自己的工作,就會提高工作的創造力,也會不斷有成就自己與突破自己的經驗發生。
   
以上三種有意義的轉變是由林達.葛瑞騰(Lynda Gratton)在《未來的工作在哪裡》一書所提出,內容加入偉晉個人見解,希望可以讓各位從中獲得一些啟示。在「達密經濟」時代來臨之際,每個人都能力利用自己本身「神經多元性」(neurodiversity來組織自己的樂趣、工作或生活。你對任何一項領域的事物越能熱衷且專注,你就越能自然而然知道如何呈現你的本能、專業與生存的方法。讀者可參閱筆者在2011/6所發表的文章《達密至上的年代來臨了》

沒有留言: